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善待一个抑郁症名人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2-07-15

“在杂音系列专栏里,我们收集各种各样有关精神疾病的声音。尽量去呈现更多的观点,打造一个多元化声音的集散地。”


杂音系列
15
时事评论:名人和抑郁症

引言

前一波名人自杀的讨论还没有结束,最近又有名人因为抑郁症而成为热点。刺鸟团队不想说陈词滥调,因此换了角度写作这篇指南一样的时事评论。注意,本文的核心是善待,而非评判。


  01 

在下结论之前先了解前因后果

吃瓜也得按基本法。网络热点的爆出往往是因为断章取义的呈现,如果你能像看纪录片一样看看这个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热点的,当事人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现在这样的,那或许能够少说两句上头的话。

Photo by 小卡

  02 

不存在面面得体的名人

也没有完美的抑郁症患者

面面得体的名人指的是在任何场合任何事情下都要保持克制保持礼仪,完美的抑郁症患者指的是不能表现出兴奋不能过度活跃不能有攻击性必须温良恭俭丧。这两种想象都是一种极其严苛和缺乏常识的表现。名人也是人,患者也是人。不要用标签压制他们的人性。被欺负了是否可以反击?被辱骂了能否还手?在个体如此异化的今天,或许应该珍惜当局者可贵的人性。

Photo by 小卡

  03 

抑郁症对于当事人造成的损失

远大于炒作价值

的确,现在网络上有点人均抑郁症的意思。一方面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也是精神卫生常年科普的结果,同时还有本身选择性涉入信息带来认知偏差的缘故。这个里面有没有炒作的?有没有想博眼球的?当然有。

from Emily Fasnacht, 

Florida Justice Technology Center

但是对于一个名人来说,炒作的方式太多了。抑郁症作为经久不衰的热点,当然有一定的话题度,但即便从功利角度来说,对一个有资源有积累的名人来说,强化自己的抑郁症标签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是上策。不要觉得人家能从里面捞多少好处,换一换是你,你想不想要这个好处?

  04 

不要随随便便“为你好”

抑郁症患者需要帮助,但不是好为人师的劝告和自以为是的宽慰,不说话都比制造噪音要好得多。你以为的“合理”,或许是整个社会积弊已久的扭曲。另外,不要认为抑郁症患者就在智识和情绪控制上低于你,没必要,真没必要。

 from Pexels

  05 

收起那套社会达尔文话语

譬如“心理素质不好就别在演艺圈混”,譬如“生病了就别出来丢人”等等。如果您觉得这些话语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您离新时代的纳粹也就不远了。

from European institute for Gender Equality

  06 

如果喜欢和支持,不妨直接表达

如果你觉得ta在做正确的事情而陷入风暴之中,那么可以通过许多种方式去表达支持。要知道,你的一个正面的发声都有可能帮助ta暂时逃离崩溃的深渊。当然,这种直接表达尽量能够遵守互联网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变成问候反对方的祖宗就会让事情变得不可控,以暴制暴可能对当事人并没有好处。

from Pexels

  07 

不理解或看不惯,不如选择忽略

不涉及底线层面的法律正义,个人喜好层面的东西,不喜欢离开就好。尤其是别人所说的是你并不了解的领域时。如果你选择去攻击和谩骂,这其实是一个两败俱伤行为。通常来说,热点刷屏不会超过十天半个月。少刷一点微博,少看一点爆款,也就眼不见为净了。实际上,这也是为你自己的精神健康着想,卷入热点当中并不会让你收获生活的平静。

from Pexels

  08 

多议论作品,少议论人

这个建议在生活中也适用。如果我们要公共讨论一个人,不如看看ta做了什么,完成了怎样的工作或作品。因为人本身是极其复杂和不准确的,如果都议论人,那么就会出现一个个完美的人设,出现越来越多精心的包装, 名人们也就会越来越学会讨大众的欢喜。同时,说实话,有的议论除了添堵,毫无价值。做好作品才是最难的,真的想去挑刺,不如从业务上挑刺。

 from Pexels

今天我也被卷入无聊的论战当中,朋友对我的遭遇做了以下评论,放在名人抑郁症的网络纠纷里也很合适:“我觉得他们讨论的东西毫无价值,根本没必要讨论。你的话是抱怨,是批判,是一次或者多次经历之后发出的带有自身情感的感想。他们把你这种基于个人经历的感想搬运过去,用一种鉴定的姿态来观赏和评论,而且说得都是一些根本没人想听的陈词滥调。我觉得他们的长篇大论根本不值得讨论,不管你站在什么立场,持有什么观点,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基本自觉——尊重每个人,用能力和品质去评价他们。”

  09 

不要双标

有的人心理上觉得名人就活该被骂,名人就应该打不还手,骂人的时候气势汹汹。等到自己被人家反击了,又说人家是网络暴力。谁是这场暴力的始作俑者呢?说实话,在这个信息时代,名人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是特权阶级了,那些盛产名人的行业(例如演艺界)也不再是轻轻松松能实现人生跳跃的神话领域了。都是讨生活,你又何必老觉得人家欠你。

from Sholpan Kassenova-CIPE blog

  10 

别自诩抑郁症专家

不要随随便便就说出什么“真的抑郁症才不会怎么怎么样”这样的话,也不要随随便便对别人的病情下结论。抑郁症的人会有千差万别的表现,即便专家也不敢在没有了解和面诊的情况下断言,你又如何有这么高的裁定权?或许你说,你也有抑郁症的经验,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想告诉你,一个人的经验不能代表所有,也想说,对方的痛苦未必就比你少。

from Pexels

  11

不跟风,尽量分清楚公私讨论范围

不去成为煽风点火的网络大军里面的一份子。如果你发表的是强攻击性语言,尽量避免打上#话题标签#或者@当事人,或者避免去当事人的微博下评论,因为这就不是私人讨论的范围了,而会变成公共性讨论。公共讨论的舆论风险相比私人讨论要大得多。

from Lica Campion, Bundariesz!

A Guide for Empaths and Sensitives

  12

减少对消费性爆款文的摄入和转发

消费性爆款文的特点主要是叙述事情情节+指向性评价+制造矛盾对立。这种文章是吃瓜群众最爱。但是你要知道,每一次转发都是在给本来可能并不复杂的事情添火。我们的建议是,可以看,知道个大概,但看过就看过了。真的想了解事情,还请自己花费时间。如果我们想评价和议论一个陌生的人或物,花费些时间恐怕是基本的尊重。

from Pexels




最后的最后


想隔空向键盘侠问话,

为什么觉得自己有权利对别人大发议论?

为什么非要说出最难听的话?

为什么以最大的恶意面对素不相识的人?

想捍卫的到底是普度众生的慈悲,

还是唯我独尊的独裁?


作为精神健康从业者,

看到抑郁症一次又一次成为热点,

却没有一次讨论到点子上,

难免心生感慨。


如果我们都希望世界好起来,

或许首先应该知道,

怎么样才算是对别人好。


相关阅读在B站,成千上万的95后抑郁症患者抱团取暖
躁郁摄影师:很多人都说艺术家有着被折磨的灵魂
写给大家的社会心理互助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